?五名海歸第一次同時首發 他們成傅博最強底牌!
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中國國奧隊自正式組建以來,第一次將征召歸隊的五名海外球員同時排進首發陣容,結果換回的是4比0大勝摩洛哥隊,而這也是這支國奧隊正式豎旗以來所參加的一系列國際比賽中取得的最大比分的勝利!盡管這只是一場熱身賽,但這場勝利無論是對當下的中國足球還是國奧隊自身,都富有積極意義,尤其是對正備戰奧運會預選賽的國奧隊而言更是如此。
五名海歸同時首發
國奧隊自豎旗以來,先后兩次前往法國參加土倫杯賽,期間征召過不少在歐洲闖蕩的國奧適齡球員。不過,不管對手是誰,國奧隊從未同時將他們派遣出場,基本都是以國內球員為主、帶一兩名、兩三名海外球員出戰。最多時,國奧隊征召了七名海外球員,但也只有四名球員能同時首發,然后在比賽中是海外球員換海外球員。
在這場比賽中,除了張玉寧司職中鋒外,徐新在“4141”中擔任防守型中場的“1”,身前有長期在葡萄牙效力的李源一。盡管這三人第一次在一起打比賽,但他們幾乎將國奧隊中前場完全支撐起來,形成了一根“中軸”。而在后防線上,雖然兩名中后衛是在國內效力的王彤和金洋洋,但兩側是分別來自于葡萄牙的陳哲超及來自于比利時的楊挺。這五人中,楊挺因為在比利時比賽的機會不多,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但這五名海外球員的一大特點就是向前意識更強、拼搶更為積極。
這不能不說與他們日常所處的環境與氛圍有很大關系,即便效力的只是葡萄牙的第二、第三級別球隊、比利時的第二級別球隊,對抗的激烈恐怕都不亞于中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總是有這樣一個觀點,即“如果能夠在國內打上比賽,并不會選擇出去”;“出去的未必都是國內同齡球員中最好的。”隨著現代足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球員選擇“走出去”,恐怕最根本的還是希望換一個足球環境、換一種足球理念。
在與韓國隊的比賽中,雖然像李源一、徐新以及張玉寧繼續首發,但國奧隊在踢了20分鐘左右后,慢慢開始回收,使得場面陷入了被動。而當國奧隊因為一次定位球意外丟球后,反而放開了手腳,主動出擊,迫使韓國隊也出現了失誤,最終利用一次角球的二次進攻機會,由糜昊倫遠射將比分追平。但在追平比分后,國奧隊似乎又開始收縮門前,重新陷入到被動之中??梢赃@么說,國奧隊在場上的這種反復,恰恰說明了一點,就是“向前意識不夠”、“自信心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國奧隊如果在中前場多幾名海外球員、能夠有更多的向前意識,在前場展開積極逼搶,或許國奧隊的整體還能向前一步。
國奧對手均有海歸
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國奧隊未來在奧運會預選賽小組賽中的三個對手,全部都有海外球員壓陣。以第一個對手卡塔爾隊為例,在參加10月份第一屆西亞U23奧林匹克錦標賽的23名球員中,有10名海外球員,首發陣容中則有6名海外球員。這些球員的所在俱樂部名氣都不大,像奧地利的甲級隊LASK林茨隊、比利時的KAS尤彭隊、西班牙乙B球隊等,但這些在海外效力的球員最大的特點恰恰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即向前意識很強,不管是前場球員的“就地反搶”、還是后場球員防守中的“上搶”,主動性很強,這就使得整個隊伍在這種現代足球理念帶動下,更具有傾略性。
再譬如伊朗國奧隊,獲得10月份第一屆西亞U23錦標賽冠軍的伊朗隊中,并沒有海外球員。但是,未來奧運會預選賽中,像效力于俄羅斯喀山魯賓隊的中鋒阿茲蒙、在馬競B隊的中場球員阿夫加、在荷蘭內梅根隊效力的中場賈漢等適齡球員,都將回到陣中,這或許將使伊朗隊的中前場更有侵略性。至于敘利亞隊,雖然沒有在歐洲效力的球員,但在西亞U23錦標賽上,同樣表現出了很強的侵略性。
面對這樣一群西亞“群狼”,國奧隊如果還是像對陣韓國隊比賽時中間一段時間的表現那樣,比賽中不敢搶、不敢逼、不敢主動上前,缺少侵略性,則很難有所建樹。國奧隊所需要的,恰恰就是像對陣摩洛哥隊一仗中所表現出來的侵略性與攻擊性!對于這一點,國奧隊主帥傅博并不是不清楚,整體戰術的設計包括日常訓練中,也要求隊員加強中前場的逼搶,但真正要將這些東西在比賽中體現出來,需要有一批能夠執行這種戰術的球員。
國奧隊組隊兩年多來,盡管赴歐洲參賽或者國內組織集訓時,每次都會召入很多在歐洲效力的球員進行考察,但是,中國足協從未讓傅博本人或國奧隊教練組其他成員親赴歐洲,在歐洲呆上一段時間,特別是前往那些國奧隊適齡球員所效力的俱樂部去實地進行考察,讓國奧隊教練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印象。在這方面,97年齡段國青隊主教練李明上任后,在今年10月份的亞青預選賽前,先后兩次前往歐洲實地考察,尤其是觀看國青適齡球員所在球會的多場比賽,并與球隊的老外教練進行交流,恰恰是有了這樣的基礎,在今年亞青預選賽前,包括張玉寧等多名海外球員歸隊才只有4天的時間便首發出場,均以較大比分擊敗對手。
李明的底氣恐怕來自于歐洲的實地考察。相反,中國足協就從未為國奧隊主教練傅博創造過這樣的條件!據了解,目前在歐洲二級、三級俱樂部球隊中,屬于國奧隊適齡球員的人數至少超過15人,但這些球員只是陸陸續續返回國奧隊參加過比賽,很多時候,一兩場熱身賽、一兩次集訓根本反映不出全部情況。而這些歐洲二、三級別球隊的情況,國內也很難通過正常途徑進行了解、掌握。這無疑是這支國奧隊最令人遺憾的地方。
不過,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奧隊在吸納了這幾名海外球員后,至少讓人看到了一絲希望。未來,國奧隊還有一個相對較為完整的準備期,或許國奧隊會有“驚”,但能否有“喜”?則還需要點運氣與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