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森用卡里克拼中場是個錯誤 英格蘭輸的沒脾氣
古語云:失敗乃成功之母。擱英格蘭身上,總演變成“失敗乃下一次失敗之母”。
在阿利坎特,英格蘭進軍歐洲杯后的第一場熱身,毫無懸念地倒在西班牙腳下,不僅失球數和上次赴塞維利亞的皮斯胡安一致,過程都不帶變化轉折,區別只是將失球拖到了下半時,第二個失球還是在最后10分鐘,說明英西對壘,輸是必然,80分鐘內沒分出勝負,最后10分鐘還得丟球,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跟著對手瞎跑80分鐘,德國人也繃不住,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最后10分鐘除了任人魚肉,焉有不死之理?
霍奇森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與強敵熱身,輸得沒脾氣。周二在溫布利迎戰法國,還照本場的思路,輸球不是“可能”,而是“怎樣”。
傳球次數五分之一
去年世界杯黯淡出局,三獅士氣跌落谷底,經歐洲杯全勝出線重樹信心,經西班牙的“行李傳送帶”輕輕一拽,又碎成瓦礫,散了一地。英國媒體異口同聲,將此役描述為“教訓”(《太陽報》玩文字游戲標題寫作“上了堂西班牙語課”),“夢醒”(《泰晤士報》),“捕風捉影”(《電訊報》),《每日郵報》直斥霍奇森的問題是“毫無改善”,警告他“如果沒有顯著提高,巴西也許不是他執教生涯最糟糕的時刻”,輿論都以“早就說過了”的口吻,再將英格蘭的歐洲杯出線貶得一錢不值。
也不是誰都罵,博斯克很謙卑,賽后聲稱“擊敗了尊貴的對手”,“每次英格蘭拿球,反擊很有威脅”,霍奇森并不受用對手恭維:“他實在客氣”,門將哈特附和:“我們總說輸了要看積極一面,每次又重復這番廢話,太扯了。”霍奇森甚至不拿哈特抱怨草皮“只有英甲水平”,抵擋部分批評:“我們傳球不好,且看現在到明夏之間,能否縮小這個差距。”
差距有多大?僅以上半時為例,西班牙在英軍半場傳球近350次,英格蘭只錄得75次,將近5倍差距,如何能在6個多月里消弭?《泰晤士報》羅列雙方傳球準頭,前4名全部是西班牙,布斯克茨作為“無敵艦隊”中最“低級”的護衛艦,傳球總數(50次)也比英格蘭傳球最好的卡里克多,布斯克茨每次都傳到位,卡里克少傳15次,還只有85%的準確度,英格蘭不是被打倒,而是被貓戲老鼠玩死的。問題來了:照這個說法,“無敵艦隊”無堅不摧啦?
當然不是。
拼體能卻用卡里克
自一搔44年之癢再捧歐洲杯,西班牙迄今104戰,以歐洲和世界冠軍身份輸了11場,對手檔次不一,既有巴、荷等同級球隊,也有南非、斯洛伐克和美國等二、三流國家,有意義的敗仗不過5場:聯合會杯負美國,世界杯負瑞士、荷蘭和智利,歐洲杯預選賽不敵斯洛伐克,拋開“紅牛”不在狀態,贏球的一方共享兩大要素:全場緊逼急,快反穩準狠。和技術優于自己的對手交鋒,不緊逼還想不死,要靠運氣;一旦反擊,務求一針見血。博斯克接掌西班牙,照搬瓜迪奧拉開啟的巴薩流,除了個別魚腩,通常取勝在兩到三球,高達七成的控球不僅節省體能,保持續航的油量,還以更舒適的節奏拿下比賽,那百余場比賽中,西班牙的勝率也在七成。
對手陣中有七人屬巴薩系,英格蘭該怎樣應對求存?
緊逼結合快反!緊逼有助于通過圍搶,拉近個人技術在對抗時的差距,同時迫使西班牙掛檔提速,離開操控比賽的“舒適區”,速度上去了雙方失誤都會增加,英格蘭未必占便宜,西班牙肯定少占便宜。緊逼掙來的球權,離對手腹地更近,反擊也更有威脅,縮在后場,斷球后反擊距離平均在60碼左右,兩到三次傳遞不能形成威脅,反擊就演變為陣地戰,更有被對手斷球反擊之虞。而在前場得球,平均反擊距離少一半,只需一腳好球就有射門機會,并不復雜的道理,霍奇森為什么不做?!
先問英格蘭有沒有緊逼的人手?答案是肯定的:凱恩、戴爾、阿利和沃克都經歷了客場逼平阿森納的洗禮;斯特林、拉拉納曾是利物浦前場緊逼憾平切爾西的主力,英格蘭的中前場六人,巴克利和德爾夫無此經驗。需要和對手拼身體,拼體能的時刻卻讓34歲老將卡里克坐鎮中場,怎么會有贏球的希望?本場失利并非熱身孤本,對德、法、巴等強隊,英格蘭幾乎以同樣方式告負,從未孕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