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觀點:中超新政利大于弊 日韓更加嚴厲
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是利弊并存,沒有一個政策是只有“利”沒有“弊”,或是只有“弊”而沒有“利”。因此,任何政策的制定者首先選擇,恐怕大的基本原則都是“利大于弊”。此次中超理事會決定從2017賽季實施“新政”,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其弊時,緣何看不到其利?
就“弊”而言,限制外援出場人數,不可避免地造成引援資金的浪費,花錢白養了一批高價“養老者”。而且,很多人都在說,限制外援將不可避免地讓本土球員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身價進一步暴漲。但是,翻開2016年中超以及中甲聯賽的報名表,其實各隊23歲以下的球員比比皆是,可緣何在聯賽中出場的寥寥無幾?因為各隊都有高價引進的外援,作為教練不可能不啟用這些高價外援。
就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杯賽上,一名職業聯賽出場時間為0的1995年齡段球員,幫助中國隊打破“進球荒”;一名來自中甲聯賽的1995年齡段球員完成助攻。不知道外界會作出怎樣的評價。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如果中國本土的年輕球員能夠獲得機會、有點耐心的話,是可以踢出來的。
以往,我們總是羨慕我們的近鄰韓日,言罷必稱“學習韓日”。而在韓日聯賽方面,都有年輕球員出場的具體規定。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韓國足協在前幾天剛剛宣布,繼K1、K2聯賽之后,韓國業余聯賽(K3)聯賽實施改革,并且做出規定:K3聯賽中,各隊首發11人中最好有1人是U21球員,今年屬于試運行。自2018年開始,各隊將強制實施。連韓國的業余聯賽都有年輕球員必須要首發登場的規定,為什么中國的職業聯賽中實施類似的規定就會被認為是“影響水平”之舉?此時緣何不談“學習韓日”了?
從歷史角度來說,在2002年至2003年的甲A聯賽中,中國足協曾經實施過“U21政策”。中國85年齡段U19國青隊在2004馬來西亞亞青賽上闖入冠亞軍決賽時,首發球員幾乎個個都是甲A、甲B聯賽主力。而從2004年開始,中國足協取消這一政策之后,中國國青隊就再也未能進入過亞青賽四強。這是巧合還是必然?在去年10月巴林亞青賽上奪冠的日本國青隊,一半球員在各自俱樂部球隊中已經成為主力或主力替補,2人還在亞冠聯賽中登場。在2016年10月份,日本足協又通過新的規定,要求從2017年起,各職業俱樂部必須確保至少一名97年齡段球員出場,且最低時間不得少于45分鐘。
套用現在的一個流行熱詞即“青訓體系”而言,當前國內的“青訓體系”與85年齡段國青所處時期的“青訓體系”其實并無差異。為什么那時能夠冒出一批球員、至今依然是中國國家隊征戰12強賽的中堅力量,如今國內的青少年球員在這個體系下卻很少有機會在國內職業聯賽上登場亮相?這難道不是政策的引導問題?
就現實而言,我們還需要清楚一點,即2018年1月份,中國將主辦第三屆亞洲U23錦標賽決賽階段比賽,也就是95年齡段球員組成的中國U23隊伍。在2016年中超聯賽中,這個年齡段就只有2名球員在聯賽中的出場時間超過1000分鐘,算是主力替補,其他大部分都是在板凳上度過。假設在明年1月份的亞洲U23錦標賽上,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隊小組賽慘敗被淘汰,屆時外界會有怎樣的反應?而如今實施這個U23政策,至少能夠確保有一批95年齡段球員能夠在聯賽中穩定地提高自己,提升中國U23隊的競爭力。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足球不可能像外界所期望的那樣一夜變強。但是,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用一種末世心態來對待中國足球:沒時間慢慢積累,只要一夜暴富;沒時間慢慢等待,不知道明天是否來臨;沒時間慢慢變老,透支生命博一個所謂的未來。為什么我們不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待現在的中國足球“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