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總決賽觀眾創九年最高 巨星影響票房成偽命題?
體壇+特約記者弈桑報道
德約、穆雷和瓦林卡等諸多大牌缺席,納達爾中途退賽,費德勒又無緣決賽,這一連串“災難性”的事件,讓今年的年終總決賽甚至被認為有史以來最“水”的一屆,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為倫敦的票房和上座率擔心,然而事實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據統計,今年總決賽期間入場觀眾達到了253,642人次,這是倫敦自從2009年舉辦總決賽以來,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年。其中包括兩場半決賽和決賽在內,總共有六個時段比賽的門票銷售一空,O2體育館的17800個座位座無虛席。另外,在總共15個時段的比賽中,有13個時段的觀眾人數超過了16,000,觀眾最少的一個時段是周二下午索克和西里奇的比賽,但也有15,193人入場。
所以,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沒有了四巨頭觀眾的熱情降低”這個命題了。又比如今年美網,同樣在男女多位頂尖巨星缺席的情況下,首日就創造了單日觀眾進場人數的新紀錄。
這一方面說明ATP近幾年的推新星計劃已經初見成效,比如迪米特洛夫、茲維列夫、蒂姆,甚至克耶高斯等這些有顏值有個性的“90后”代表人物,已經在全球各地積攢了不少人氣。而今年提出的“新生力量”概念,讓更多年輕選手開始為人熟知。
當然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像四大滿貫這樣有百年傳統的經典賽事,擁有深厚的底蘊,某幾位特定的球星也只是賽事的招牌之一,而更吸引觀眾的還是現場觀看比賽這種體驗本身。在倫敦舉辦了九年的總決賽,之所以能在頂尖球星掉隊時還能維持票房,還要依賴于英國本身濃厚的網球文化。在其他國家的低級別巡回賽里,本土和大牌球星依然是左右票房的關鍵因素,但這是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而并非當下所獨有。總而言之,一個城市網球底蘊越深,票房就越不容易被球星左右。
所以,費德勒退役后,現場看球的人數將斷崖式下跌?或許真有些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