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版“皮克福德”命運多舛 池文一石笑天均遇坎坷
英格蘭隊身高1.85米的門將皮克福德,曾被人嘲笑個頭矮,從未參加過大賽的他也曾被質疑經驗不足,但他在本屆俄羅斯世界杯上點球大戰(zhàn)撲出點球、淘汰賽擋住不可思議的射門,用自己的表現(xiàn)讓質疑者閉上了嘴。瑞英之戰(zhàn),皮克福德對貝里的頭球、克萊松的彈射以及貝里的轉身抽射做出的三次撲救,都堪稱世界級撲救。當場比賽,國際足聯(lián)的官方最佳授予了皮克福德。
皮克福德的個人履歷幾乎可以用“爛”來形容。他出身于桑德蘭青訓,2012年開啟外租生涯。17歲開始,他就一直是各個球隊的主力,輾轉效力過6支球隊,多為低級別聯(lián)賽球隊。“爛球隊”、“爛后防”卻造就了皮克福德的大心臟,平均每場比賽撲救次數(shù)超過25次,也鍛造出了他的競技水平。
皮克福德的隊友亞當·倫德爾如此評價:“他陷入到艱難處境中,他每場比賽大概要進行25到30次撲救,給了他很好的鍛煉。我當時就覺得他絕對有潛力,而那種境遇可能恰好幫到了他。”
放眼中超賽場,同樣有皮克福德式的“小人物”,他們都來自小球會、曾經跟隨球隊一起降級,雖然曾經也算打出一片天地,但如今卻共同遭遇著職業(yè)生涯的低谷。
池文一兩年撲救排前三
30歲的池文一是地道的延吉人,身高1米83,出身于延邊青訓的他此前職業(yè)生涯一直效力于延邊富德梯隊及一線隊。作為門將,池文一共為延邊富德出戰(zhàn)正式比賽92場合計8257分鐘,僅有過一次中途被換下,發(fā)揮堪稱穩(wěn)定。池文一門線技術扎實,反應靈敏,經常能做出高 難度撲救力保球門不失,是延邊富德的核心球員。
對池文一的一種評價是,他屬于撲救型門將,雖然他在中超的撲救榜上幾年來都名列前茅,但不要忘了,延邊畢竟是個弱隊,大部分時間延邊隊最忙碌的球員就是池文一,所以池文一的撲救數(shù)名列前茅,是因為對方的射門本身就多。
但對于門將來說,池文一上賽季的撲救成功率甚至比楊智高出不少,僅這一點絕對說明不只是因為降級隊成就了他。2016賽季,池文一代表延邊富德中超出戰(zhàn)30次,打滿2700分鐘比賽,撲救次數(shù)達129次,是中超撲救最多的門將,場均撲救4.3次。2017賽季,池文 的全年的撲救次數(shù)達到了104次,排在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富力的程月磊和上港的顏駿凌。正是在球場上一次次的撲救,讓池文一進入國足的呼聲很高,且最終在延邊降級后被國安挖走。
北京國安如今的積分排名,主要得益于前場球員的出色發(fā)揮,如果僅從丟球數(shù)來看,昔日引以為傲的鋼鐵后防線,如今已經成為了這支球隊最薄弱的一塊短板。賽季前楊智重傷,頂替其出場的侯森雖然偶有發(fā)揮,但整體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隨后又冒出了U23小門將郭全博,但池文一由于一些因素始終沒有獲得機會。但是,賽季很漫長,誰也保不齊出現(xiàn)傷病等這樣那樣的問題,施密特試試池文一也未嘗不可。
綠葉石笑天終成紅花
2016年之前,石笑天對于遼寧球迷和全國球迷而言,還很陌生。因為在這個分水嶺之前,石笑天都是替補隊員,直到2016年接替張鷺成為遼足的一號門將,才有了穩(wěn)定的出場時間以及出色的表現(xiàn)。2016年全年,石笑天撲救次數(shù)為80次,還有39次解圍;2017年將撲救次數(shù)刷新到了100次。
石笑天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沈陽人,是沈陽金德的“青訓產品”,他和任航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隊友。2006年底,在沈陽金德遷至長沙后,16歲的石笑天升至一線隊,成為宋振瑜的替補,2008年5月才完成職業(yè)生涯的聯(lián)賽首秀。不過由于在球隊無法獲得足夠的出場時間,石笑天在2014年加盟遼足,隨后于2015年被租借至北京國安,2016年初再度回歸。
經過兩年的磨煉,2017冬窗期遼足給他的標價是1億元,而他當時的潛在下家是上海申花,但最終不了了之。石笑天這兩個賽季在遼足發(fā)揮是有目共睹的,他被認為是繼張鷺之后遼足又一位國門級球員。里皮帶隊出戰(zhàn)第一屆中國杯的時候,石笑天就作為新人首次入選國足 ,而石笑天也在國足對陣克羅地亞比賽中完成了首秀,這場比賽他多次上演了高接抵擋的好戲。值得一提的是石笑天還在點球大戰(zhàn)中,有力挽狂瀾撲出點球的神勇發(fā)揮。
所以里皮一直對石笑天非常看好,在東亞四強賽上讓他作為國足三號門將隨隊出征。這些經歷都應該讓石笑天成為中超轉會市場香餑餑,尤其是在遼足降級之后,很多球迷都覺得石笑天必走無疑。結果石笑天轉會傳聞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新賽季他還是留在了遼足效力 。只是留在遼足的石笑天也丟掉了主力,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在正式比賽中亮相。
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無論是池文一還是石笑天都是在降級隊打磨出來的門神,與皮克福德經歷相似的是三位球員都曾隨球隊一起降級,只是因為平臺換了,讓中超的“皮克福德”們還需要時間去重新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