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觀察 :電競與主流之間的柏林墻正在加速倒塌
2018年8月4日,CCTV13新聞頻道的節目《新聞周刊》中,出現了初次組建的中國亞運電競“國家隊”的身影。《王者榮耀》國際版隊長張宇晨(老帥)和《英雄聯盟》隊長簡自豪(uzi)面對鏡頭,談到了自己投身電競時的環境,以及對為國爭光的期待。
電競出現在CCTV的舞臺上并不稀奇。CCTV5就曾多次報道過電競,十多年前甚至還有過一檔電競節目《電子競技世界》。兩年前,CCTV13的《朝聞天下》也曾經對電競產業進行過報道。
這一次的特殊在于,電競是以亞運會“國家隊”的身份出境。
在央視官網中,《新聞周刊》節目簡介是這樣說的:“眼下的中國,變化劇烈。我們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責任感、有尊嚴、能夠記錄歷史的新聞雜志。”
定位如此,決定了《新聞周刊》看待電競時不會站在體育產業的立場,而是站在全社會發展變化的立場。
在《新聞周刊》里,電競已不再是電競,而是影響社會未來發展走勢的一股力量。以前能在《新聞周刊》入鏡的,是李娜、姚明、蘇炳添這一級別的體育明星。從競技榮譽看,李娜、姚明、蘇炳添未必是全球頂尖,但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競技本身。他們是體育項目文化的播種機,是中國體育力量的展示板,是個人人生價值的開拓者。
現在,老帥和uzi也進入了這一行列。
正如節目簡介所說“眼下的中國變化劇烈”,新的體育形式在涌現,新的行業明星在涌現。《新聞周刊》提到去年一場電競世界大賽觀賽人數能超過1億,這場比賽正是在鳥巢上演的英雄聯盟S7世界總決賽。1億人的關注度加在一起,是一股無法回避的力量。面對它,社會主流只能摘下眼鏡、張開懷抱,嘗試著去理解和容納。
眾所周知,多年以來電競與主流社會輿論之間,橫亙著一堵墻。和當年的柏林墻一樣,它的出現有歷史因素,也有網絡游戲和電競游戲的概念認識模糊的原因。
電競入選亞運會和“國家隊”的組建,對墻外的主流社會是一種觸動,讓他們開始睜大眼睛去主動詢問和觀察,想要理解電競與游戲的區別。這時老帥告訴他們,電競不是娛樂,游戲才是,電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在KPL還有近百名選手像自己一樣為冠軍而奮斗。Uzi告訴他們,電競職業選手一天訓練超過10小時,也會有手腕、肩周的職業病。就在幾個月前,自己代表中國獲得MSI世界冠軍。而最終亞運會的比賽會告訴他們,電競比賽和傳統體育一樣激情、精彩。在不久的未來,奧運會將成為電競的下一個征服對象,這將進一步觸動主流社會來認識電競。
當墻內外對電競的認知隔閡消除后,電競柏林墻的倒掉就水到渠成了。
作為《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前主持人,白巖松采訪過多國政要巨頭。解讀和關注國家大事是他的工作,生活中他則是足球愛好者。他喜歡踢球,也喜歡看球,是阿根廷隊的球迷。他多次參加足球世界杯節目,并且點評一針見血。
在節目的最后,白巖松說:“很多人認為把電競有了國家隊,甚至可以上亞運會,就理解成應該為電子游戲正名了,這不是不務正業。其實這是兩件事,不能夠直接劃上等號。電競應該有更良性的發展,而電子游戲被孩子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
這是一個稍顯謹慎的表態。
喜愛足球的白巖松,不會不知道任何事情(包括足球)都是“過猶不及”。特意提及電競的準則應該“有度”,無非是習慣性的政治正確。國際足聯認定的足球起源于一千年前中國的蹴鞠。當年的蹴鞠,同樣被認為“不務正業”,史上最知名的蹴鞠明星,是《水滸傳》里的大反派高俅。千年前的古人,難以理解足球的精神內涵。身為60后的白巖松,也未必能明白今日“孩子們喜歡它的道理”,因為電競本身實在太年輕。相信時間會給他答案,而時間也會最終沖破電競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那堵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