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工資帽非亞洲首創 澳超限薪260萬未來或取消
中國足協將在2019賽季正式推行《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規程》,并配套推出2019-2021年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指標,涉及“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和“轉會帽”等。對于一名NBA球迷來說,工資帽是一個熟悉的字眼,但是在當今足壇,很少聽到這個字眼。
熟悉NBA的球迷都知道,他們每年的工資帽數額不同,但相差不大,一旦超出這個數額,就很有可能繳納罰款,為此很多球隊都是絞盡腦汁進行算計。而中超聯賽實行工資帽,那就是具體措施包括:設置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薪酬總額占總支出的比例限額,所有本土球員都必須重新簽訂勞動合同。
實際上,如果中超以后這樣做,也不是亞洲足壇第一家這樣干的聯賽。如今的澳超聯賽就實行工資帽制度,以此來限制球員收入,平衡俱樂部財政。
以2015-16賽季為例,澳超聯賽的工資帽為260萬澳元(約合188萬歐元),用于注冊20到23名球員,但他們的最低工資也不能低于227.5萬澳元,而且俱樂部發放的一些福利,也都算在工資帽里。
通常澳超球隊主力球員年薪也不過幾十萬澳元,而每家俱樂部的工資投入大約占俱樂部總投入三分之一左右。另外,澳大利亞足協允許每一家俱樂部可以引進2名“大牌球員”,也就是所謂的“關鍵球員基金”,這三人不受“工資帽”的限制。像今夏加盟墨爾本勝利的本田圭佑便是如此,他的年薪高達290萬歐元。
另外,雖然有工資帽,但澳超聯賽給各支球隊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政策。比如說,一名年輕的23歲以下招牌球員,可以得到15萬澳元的“本土球員津貼”;從2015-16賽季開始,聯盟會給在一支俱樂部效力了5到10年的球員發放“忠誠球員津貼”,允許將這名球員的工資最高20萬歐元不用計算在工資帽里。而從2016-17賽季,開始引入“賽季招牌球員”政策,也就是第三位大牌不用受限工資帽,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短期合同來吸引外援,提升聯賽的競爭力。
不過,近些年來,工資帽的存在依然影響著澳超的競爭力,澳超聯賽的競爭力明顯不如中日韓的聯賽,澳大利亞職業球員聯盟首席執行官約翰·迪杜利卡認為,取消工資上限有助于緩解澳超球員的高流失率并鼓勵俱樂部和年輕有才華的球員簽訂長期合同。未來的幾年里,不排除澳超聯賽會取消工資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