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季孟年
10月17日,CBA聯盟召開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暨股東會第七次會議,會議通過了《CBA聯盟“敢夢敢當”聯合宣言》。一系列新政公諸于世,其中涉及球員工資帽以及外援政策的部分,最為令廣大球迷關注。
此前,工資帽一直都是NBA才有的規則,但現如今CBA也引入了這一概念。CBA公司表示,從2020-21賽季開始設立本土球員工資帽,20-21賽季初始工資帽上限為4800萬元,下限為2400萬元,本土球員頂薪為900萬元。而外援政策同樣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雙外4節6人次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每隊最多可注冊4人,但每場比賽最多只可報名2名外援,每支球隊外援上場規則為4節4人次。
不得不說,這樣的改革對于CBA聯賽來說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但任何改革都有失敗的風險,CBA的新政就真的能夠取得成功嗎?很顯然,沒人敢對此打包票。
早在去年夏天,CBA方面就開始規范化球員們的合同,這一切就是為了給實行工資帽制度做準備。工資帽制度的實行,既是對于投資人利益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對于球員利益的一種保護。
在此之前,CBA的工資體系非常混亂,甚至有時候會出現球員拿著其他球隊報價來與老東家討價還價這樣的荒唐事情。但在工資帽制度實行之后,這樣的情況就將絕跡。一些財力有限的俱樂部,同樣能夠用頂薪合同留住隊內的當家球星,這能夠防止球星扎堆,從而縮小聯盟各支球隊的實力差距。同樣的,球員們的合同金額也將更為規范。尤其是國內球員頂薪的設計,能夠讓高水平球員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工資帽設置頂薪合同為900萬元人民幣,與此前幾年超巨們動輒千萬的年薪有一定的差距。這其實也是在倒逼球員們前往歐洲或是NBA發展,如果在海外能夠站穩腳跟,球員的整體收入無疑還是要比在國內高上不少。
除了工資帽之外,外援政策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外援政策的變化,其實也體現了CBA渴望幫助國內球員取得更大進步的決心。過去的這幾年,CBA一直實行4節6人次,末節單外援的規則。但從2020-21賽季開始,外援就要變成4節4人次,末節單外援。很顯然,國內球員能夠因此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此前的事實已經證明,自從CBA開始實行末節單外援政策以來,的確涌現出不少擁有著不錯個人能力的后衛球員。而在2016-17賽季當中,山東隊的小外援一直狀況不佳,丁彥雨航就此抓住了機會,打出了MVP級別的表現。如果在未來實行4節4人次外援規則,或許還能有更多球員像小丁一樣打出MVP級別的表現。
但是,工資帽制度與新的外援政策也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各支CBA球隊究竟能不能做到球員工資準確無誤的公開,這是不確定的事情。其次,“陰陽合同”會不會出現,這同樣也無從而知。關于外援政策,槽點就更多了。不少人認為,CBA應該像斯科拉所說的那樣,逐步放開外援限制。現如今這樣進一步減少外援的數量,只會讓國內球員繼續高枕無憂,絲毫感受不到任何競爭的壓力。
在歷史上,任何改革多利有弊,如何從中找到平衡點,這才是考驗領導者大智慧的地方。這一次CBA的改革,同樣也是褒貶不一。樂觀者認為以姚明為首的籃壇領路人們能夠帶領中國籃球走出泥潭,悲觀者甚至把這看作是歷史的倒退。
可歸根結底,現在還沒有人知道改革最終收獲的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經過時間來考量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