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北京時間12月25日,足協公布下賽季中超外援政策,外援可以累計7人,注冊6人,報名5人,上場4人。這樣的新政可能會讓中超杠鈴化加劇,中超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過去的2個賽季,中超都是實行報名4人,可以上3人的政策,但如今,中超的政策越來越開放,外援政策變成了同時可以在足協注冊的外援最多6人,可以報名的最多為5人,每場最多可以上場4人,全年累計可以注冊7人。
對于像恒大、上港、國安以及申花這樣未來將雙線作戰的球隊來說,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大概率會單賽季累計注冊7人,同時在足協注冊6人。畢竟,參加亞冠的外援政策臨時還是3+1,也就是3個非亞洲外援以及1名亞洲外援,上述4支球隊里,目前來看都有一名亞洲外援,他們完全可以應付中超亞冠比賽。但與此同時,考慮到他們還要參加中超以及足協杯,上述四支球隊肯定還會引進非亞洲外援來應付多線作戰。
但一些升班馬、保級球隊或者常年無欲無求的一些球隊,在沒有突發性事故的情況下,可能基本上都會注冊5人,然后報名5人,每場上4名外援。一方面,他們自身的經濟能力有限,不允許他們引進太多外援,另外就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繼續留在中超,單線作戰的情況下引進更多外援,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浪費。比如說天津天海、重慶以及河南建業這些本身實力一般,另外球隊經濟實力也一般的球隊,在外援引進或者調整方面,會更注重性價比,而非數量上。
可以想象,參加亞冠的幾支球隊或者是魯能、一方這樣的球隊,如果外援數量充足且實力強勁,他們的成績會更穩定尤其是參加亞冠的球隊,可以根據亞冠聯賽儲備相關外援,可以去爭奪亞冠冠軍。而一些中小俱樂部,在外援名額基本不會用滿的情況下,那就要看外援的性價比以及和本土球員的磨合了。
總體而言,關于外援名額的政策,當然可以進一步提升中超聯賽的競爭力,尤其是有助于恒大以及上港這樣的球隊去爭奪亞冠冠軍,并最終有機會參加世俱杯。但就中超聯賽整體而言,顯然也會造成兩極分化。
文/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