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斗
昨夜今晨的兩大網壇要聞,一是美網賽官宣將執意在8月底如期舉辦,二是哈勒普透露將只留在歐洲參賽,等于直接放棄了美網和中國賽季。
對于哈勒普來說,這并非一個太過艱難的決定;除了“安全至上”的第一要素之外,畢竟她在法網和美網賽的戰績兩極分化得厲害——過去3年,她在法網拿了一個冠軍和一個亞軍;而過去3年,她在美網賽的總勝場竟只有1場而已。
疲于應對雙線作戰,而且還要承擔健康的風險,倒還不如專注一項。當然,哈勒普將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比如積分、獎金以及爭冠機會。不過,不戰美網賽,可以讓她安心備戰法網賽;相比于她在法網賽上那些連續作戰、長途飛行且不得不應對場地轉化的對手們,以逸待勞精心備戰的哈勒普,爭冠概率將明顯提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哈勒普以身作則給更多球員做了一個范例。今年或將有不少球員在美網和法網這兩大滿貫中二選一;即便是大滿貫賽事,也將注定迎來殘陣。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就拿本土作戰美網賽的美國男子球員來說,在連續參加了也將挪到紐約進行的辛辛那提大師賽和美網賽之后,還能有多少體能、欲望以及勇氣,飛到巴黎在他們本就不太擅長的紅土場打法網賽呢?
你就拿伊斯內爾來說,他為美網賽的決定歡欣鼓舞,在推特上發帖圈了美國網協大唱贊歌,并且表示“這是一項極大的成就,球員和球迷都為此興奮不已,是時候回到球場了!”
在打完令他“興奮不已”的美網賽后,你覺得他還會去打法網賽嗎?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伊斯內爾在法網賽的歷史戰績并不賴,有3次打到過第4輪。憑借炮彈發球,即便在慢速球場上,也能保送他贏上幾場;但與他能夠寄望有機會一飛沖天打入較深輪次的溫網與美網不同,他在巴黎走不到更遠,第4輪已是上限。
不過,遠非每個球員都為美網賽的決定“興奮不已”。美國球員克魯格轉發了伊斯內爾的帖子,寫道“我可以找到至少140位對此絕對不會感到興奮不已的球員”,完全沒給同胞老大哥面子。
克魯格現世界排名第195位,雖然從事同一個工種,但和伊斯內爾生活在兩個世界。美網賽的資格賽與雙打陣容都嚴重縮水,可以想象,克魯格這個排名區間的球員,或許根本就不會得到去紐約掙點兒獎金的機會。
再想想納達爾和德約都對目前疫情情況下的美國能否在兩個多月后舉辦美網賽態度猶疑,也讓人明白,不同階層的球員對于同一件事情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簡單粗暴地將球員的排名階層與經濟狀況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不妨粗略地做一個分析——
頂尖球星:對于他們來說,大滿貫的爭冠機會才是最重要的;但與此同時,健康又是他們最大的資本。哈勒普選擇了健康和低風險的參賽策略,相信其他的高排名球員,也將各有各的考量和取舍。
低排名球員:對于他們來說,能夠參賽才有機會掙取獎金,即便只是首輪游的獎金,對于他們的生存也至關重要。所以,只要有賽事,他們都會抓住參賽機會,比如克魯格。
中間陣營:這個檔位的球員將出現嚴重的分化。比如說,歐洲一些紅土高手,反正到了美網的快速硬地也不指望能有什么作為,那么為啥還要冒險參加美網賽呢?再比如,北美硬地高手后打完美網賽后,是否還將冒險長途飛行打法網,也值得疑問。
最后再說回納達爾和德約。有球迷說了,質疑歸質疑,他倆最終都會去美網參賽的,畢竟追尋成為GOAT的誘惑是難以抵擋的。
還真不一定。別忘了另一個要素,在調整后的賽程上,美網和法網賽將只相隔一周而已,這大大增加了體能、旅行、適應性訓練等諸多方面的難度系數。
試想,納達爾有很大可能在法網賽成就追平費德勒大滿貫冠軍數量的第20冠。力保法網第13冠不香嗎?為何還要先硬地訓練,再跑到美國參賽,然后倉促趕回歐洲,匆匆參加法網賽?到頭來別美網賽冠軍沒有爭取到,還把法網大計給耽誤了。
對于德約來說,則將是一個難度更大的決定。畢竟法網賽有納達爾鎮守著,蒂姆也隨時準備篡位,自己并非最大奪冠熱門。今年雖然已有一個澳網冠軍進賬,但溫網賽已經取消,原本奪冠可能很大的美網賽再放棄的話,將明顯影響到他大滿貫冠軍數量的累加速度。
都不容易啊,是考驗頂尖球星的智慧與大局觀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