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熙明
朝霞一聲槍響,中國隊拿下東京奧運首金,對于整個中國隊,這預示著又一次奧運金牌豐收的開端,而對于整個中國體育,這或許是另一種不尋常的開端。
楊倩的出身與經歷,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運動員很不一樣。她在全國青少年射擊錦標賽上嶄露頭角,并以此進入清華附中馬約翰班,進而被清華射擊隊特招。2019年,楊倩進入國家隊,同時被清華大學錄取,就讀頂級難考的經管學院。
此前楊倩僅在2019年出戰過亞錦賽,和里約世界杯分站賽,整個2020年因為疫情,楊倩根本沒有在任何國際賽場上亮相。如果不是因為東京奧運拖了一年,楊倩在強手林立的國家隊中,甚至未必能拿到奧運門票。
馬約翰班是清華附中專為體育特長生開辦的,它的最大特點,或者說與傳統中國體育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堅持學員的素質教育,并不因為是體育特長生,就提早離開學習環境。
而傳統中國體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體校生,很早就進入專業體系,“練體育”為唯一的謀生出路。
同為射擊隊,同為金牌,北京、倫敦兩屆奧運冠軍郭文珺,就是傳統培養模式。郭文珺14歲進入少體校練射擊,一度因為沒成績而放棄體育,外出打工賣衣服為生。正是這段打工吃苦經歷,讓郭文珺體驗到,“還是射擊隊好”,各種條件之優越,不是外面能比的,于是從此專心打槍,成就金牌偉業。
清華北大的體育特長生,很多都是功成名就后作為金牌人物被學校招入,很多此前一直是體校生涯的運動員,通過中國最優秀的學府,拿到文憑鍍金,而大學則有了面子。換句話說,是“先金牌再入學”。
多年來,自當年趙瑜《強國夢》引發至今的爭議,對中國體育傳統模式的批評在于,中國的強項是專業打業余,而弱項在于專業打職業。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運動員,很多被視為溫室的花朵,因為他/她長期與社會隔離,打小從少體校就只練專項,社會知識與謀生技能都很欠缺,尤其抗壓能力差,加上社會對“體育興國”的期盼,反應到賽場上,就是金牌人物發揮不出平日水準。
最典型的就是洛杉磯奧運會的朱建華,當那一跳,他面臨著跳過去就是中華振興騰飛,跳不過去就是......于是世界紀錄保持者無論如何肯定跳不過去了。
1984新中國首次參加奧運至今,隨著中國崛起,國力日漸強盛,民族自信心大為增強,體育不再被當作興國的象征,奧運會已經成為每次中國老百姓欣賞自家健兒表演的體育狂歡節,金牌已經不那么當回事了,乃至2016里約奧運,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二次金牌數大幅度退步,國內反應也非常平靜,再未出現1988漢城奧運時那種“兵敗、國恥”式的舉國懊喪。
這種情況下,楊倩為代表的大批體育天才,躬逢其盛。與傳統模式相比,她是“先入學再金牌”,體育的特長對她的就學反而是個促進,也正因為教體結合,楊倩的射擊天才在超強的心理素質下得以充分發揮展示,成為學霸金牌。
這已經非常接近美國的大學體育模式。曾幾何時,中美體育,除了體制之外,美國體育特別能出那種大賽興奮型運動員,越是大場面越能放得開,越可能超水平發揮,這是美式體育的一大特長。
2004雅典奧運女子佩劍決賽,中國名將譚雪對陣美國扎古尼斯,這是一次典型的中美體育模式培養的人才碰撞。兩人年齡差不多,譚雪20歲,從小少體校培養,當時已獲世錦賽冠軍,扎古尼斯19歲,是三屆世青賽冠軍,但當時并非熱門,起初她甚至并未獲得奧運資格,是因為尼日利亞退賽,扎古尼斯以最高種子幸運替補。
但這一替補就一發不可收拾,19歲扎著辮子蹦蹦跳跳的扎古尼斯,一路打進決賽,一舉擊敗譚雪奪金,要知道,美國并非擊劍傳統強國,上一次美國奧運擊劍奪金,已經是100年前了!
扎古尼斯就是典型的美國大學體育的結晶,她出身體育家庭,但父母是練賽艇的,她是在兄長熏陶下對擊劍發生了興趣,2004年,她只是一個圣母大學主修人類學的一年級新生。
現在我們有了楊倩,一位金牌學霸。中國的奧運金牌養成模式,出現了標志性的轉型。中國體育乃至中國社會,最終都會因為中國整體的騰飛而改變,金牌走進了高等學府,走向了社會。也許在未來,你會發現在我們的辦公室,哪位同事就是世界冠軍,拿過奧運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