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駐西班牙記者 林德諾
留洋是一件好事,但我們也要接受現實。在國內現今的成年球員中,沒有人有實力在五大聯賽(甚至次級聯賽)擔任眾星捧月的核心角色,而能作為角色球員立足的,除了幾名歸化球員外,恐怕也只有武磊。若想把留洋之路走好,盲目崇信“排面”斷不可取,次級聯賽和二線聯賽,是現階段的主要目標。
孫繼海也是從次級聯賽打起
進了12強賽,中國隊與日、澳間的差距,便得到了完全意義上的展露。以中國足球的現狀看,縮近差距的最好方法,恐怕還是堅持鼓勵球員留洋。誠然,1978年阿根廷贏得世界杯,禁止球員留洋的規定起了作用,1994年美國備戰世界杯時,米盧同樣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段,不過與上述兩國相比,中國足球在整體環境、青訓水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且如今職業化足球的格局,也與當時沒有可比性。中國足球若依然閉門造車,這輛車開得恐怕只會越來越慢。
武磊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希望國內球員嘗試歐洲次級聯賽,而在其他國家隊球員的采訪中,同樣能看出他們對武磊留洋決定的認同。在中超面臨危機之時,更多國內優秀球員的留洋恐怕是大勢所趨。不過他們還沒有達到武磊留洋前,在國內賽場壓過一眾外援拿到金靴,同時一人包攬幾乎全部獎項的高度,只能先去二線或次級聯賽做嘗試。
當然選擇了留洋,就要經得起失敗。日韓留洋的失敗案例不勝枚舉,但各方至少都從中積累了經驗。當年蒿俊閔、張呈棟和張稀哲回國時,已經許久未踢過比賽,但在高水平環境的歷練,也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在中超賽場游刃有余,一度能被當成亞外使用。去到從青訓階段起強度就遠超中國的國家,通過訓練就提升水平的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中國球員留洋海外,當然可以靠“公派”的力量完成,但必須從實際出發。2018年1月,沙特足協與西甲聯盟合作,把國家隊球員“塞”到當地俱樂部,可惜其中無人立足。球員跟隊訓練的收獲終歸不及登場,在之后的世界杯上也沒能迎來突破。沙特人的這次行動,是時間最接近的一樁教訓,其中的道理淺顯易見:無論“公派”與否,都必須尊重足球的規律,選擇適合自己、需要自己的球隊來落腳,且必須逐步讓“留洋文化”深入到大環境,而非急于求成。
沙特球員確實沒能立足西甲
日本球員留洋海外已經成為規模,無論是傳統五大聯賽,還是第五級別聯賽,都有大量球員落腳。更有甚者如本田圭佑,混到阿塞拜疆和立陶宛也不回國。即使在留洋層面已遠遠甩開中國,日本仍在不斷探尋極限。日資收購比甲圣圖爾登,在為大量球員提供落腳點的同時,其實也暴露了同一球隊中日本球員過多的短板。而近鄰這種全新的嘗試,對足球人口本來就不多,水平達標者更少的中國,已經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歐洲職業足壇千變萬化,頂級聯賽已經將南美甩遠,與國際接軌和固步自封,已經不能用兩種意識形態做比較,而是有單純的優劣之分:只取決于個體合適不合適,留洋本身則是大勢所趨。對球員本身而言,若能走出舒適區,和足球發達國家的球員摸爬滾打,反倒更能培養國家榮譽感,在海外俱樂部便有動力為國爭光。武磊留洋西班牙,并獲得出場時間,讓不少年輕人開始以他為偶像,而對于年輕球員,前往競技水平最高的聯賽效力,恐怕比獲得亞冠冠軍,或與離開歐洲的遲暮球星和“偽球星”在中超做隊友的吸引力更大。
放眼亞洲,日本仍是留洋的先鋒,孫興慜更是百年一遇的個例,留洋優勢的說服力似乎不大。但暫且放下日韓不表,逐漸追近國足的阿曼、越南、泰國,雖沒有一線國腳在歐洲征戰,精英階層卻有機會在亞洲知名聯賽交流。40強賽同組幾支球隊,敘利亞陣中已經有人登陸歐洲二級聯賽,菲律賓足球近年雖大搞歸化,但在歐洲踢球的球員入籍后,也都堅持留在高水平聯賽中。身前、身后的人都在努力,我們還在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