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錚
“前一天還有一大堆的作業,突然就成了職業球員,有些不可思議。”這是英如鏑在接到北京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邀請后的第一反應。然而,18歲的英如鏑的職業生涯開端并不順利。
“職業”的困擾和成長
大陸冰球聯賽(簡稱“KHL”)是僅次于北美冰球聯賽的頂級賽事之一,比賽的職業化程度可想而知。進入球隊的第一年,也是英如鏑步入成人社會的關鍵一年。對此,英如鏑用“又愛又恨”來形容。
那一年的成長,在英如鏑現在看來,從技術上,是他職業生涯提高最快的一個賽季。但突然被拉入這樣高水平的聯賽,英如鏑更多的時間只能坐在替補席,即便上場也只有兩三分鐘時間,甚至更少,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更應該是在一個聯盟站穩腳跟,再去向更高的聯賽。英如鏑覺得自己一下子上到了“二樓”,并沒有站穩,他形容這一年的感受是“Necessary Evil”,他的這段經歷不是享受的,但卻是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
除了在賽場上,英如鏑在生活中也會時常感到孤獨。身邊的隊友都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有的已經有了家庭和孩子,而他只是自己一個人。平時自己出去吃飯,對面沒有人,他只能拿著報紙看,緩解尷尬。
雖然如此,但這一年也讓英如鏑在生活中提高了自理能力,也跟高水平的球員學會了自律。后來的英如鏑漸漸學會了直面孤獨,既然只有自己,他就常在訓練結束后,加練射門,有時候會練到場館關燈,而再后來,他也學會了與隊友搞好關系,不為別的,更多的還是為了打出更好的比賽。
在KHL一個賽季之后,英如鏑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出場時間,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他加盟了黑龍江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轉戰俄羅斯冰球超級聯賽。在那里的一年,雖然個人數據并不出彩,但是他收獲了進球,也提升了能力。英如鏑將這一年看作是“個人發展很關鍵的一年。”
在職業生涯一步步前進的路上,傷病總是每個運動員不可避免的。2018年4月,男子冰球世錦賽乙級A組,中國隊1比3不敵塞爾維亞,遭遇兩連敗。在比賽的第二節,英如鏑被對手肘部撞擊,受傷離場。賽后經過診斷,英如鏑顴骨五處斷裂骨折,左上牙松動。即便之后一段時間,英如鏑表示牙齒都是麻的。
受傷之后,英如鏑回國治療,但是手術之后僅僅三四天時間,他便重新踏上了冰場,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從小就不能離開冰場太久”。雖然是對手的肘擊,但是英如鏑也在自我反省,他覺得自己在中場那個位置,因為沒有控制好球,所以沒有抬頭,導致了與對手相撞,這是很不應該的。在對此事接受采訪時,英如鏑還以自己為錯誤案例,提醒喜歡冰球的小球員們。
就在英如鏑受傷之后不久,2018年5月17日,國際冰聯在哥本哈根全票通過中國男女冰球隊獲得北京冬奧直通資格,這是中國男子冰球隊首次獲得冬奧會的資格。雖然是一件好事,但英如鏑也有自己的顧慮:“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我覺得壓力變大了。如果打不好,丟臉的還是自己。我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平,盡量給隊伍帶來幫助。”
此后的英如鏑先是代表昆侖鴻星奧瑞金俱樂部參加絲路超級冰球聯賽,并且成為了球隊的副隊長。如今,他則重返KHL,而這一次,他不在只是那個板凳上的18歲少年,而是可以取得進球的實力派。
2020年7月,英如鏑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男子冰球集訓隊,兩年之后,在北京冬奧會開幕之前,他如愿進入了中國男子冰球隊的大名單。這是一支由25人組成,其中10名本土球員以及15名入籍球員的隊伍。對于這樣的配置,英如鏑覺得很好,在他看來中國冰球的水平還遠遠不夠,能夠有高水平的球員加入,對于隊伍的實力有著很大的提升。至于會否擔心入籍球員搶走自己的位置,英如鏑也表示如果是那樣,說明自己的水平不夠,不管是國家隊還是俱樂部層面,職業冰球都是殘酷的。
從3歲學習冰球至今,23歲的英如鏑也曾懷疑過自己,他對父親英達說過覺得自己的水平就這樣了,但是英達還是表達了對于兒子的肯定。對此,英如鏑問英達是不是客觀的回答,英達在思索了一番之后,表示確實是客觀的回答,這一次對話,也給了英如鏑很大的信心。
北京冬奧會,與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世界強隊分在同一組的中國隊只排在世界第32位,小組賽四戰下來場場都是惡戰,這支年輕的中國男冰隊經受了不小的考驗。不過,能夠站在冬奧賽場上頑強拼搶每一粒進球的過程,是英如鏑期待許久的,他清醒的知道自己與世界一流選手們差距,但更愿積極看待這次奧運之旅帶給中國冰球的發展。他說,“我希望靠這次冬奧會的關注度能夠建起中國自己的聯盟,如果有像 CBA這樣的聯盟,打球變成一個出路的話,我覺得我可以更安心地去鼓勵小孩們去參加這項運動。”
正視差距,更要看到希望。對于首次站上奧運最高舞臺的英如鏑來說,利用這樣的一次機會,在與世界強隊之間的較量中積累經驗、開拓視野相比成績本身更為重要。無論成績如何,他和隊友們在冬奧會賽場上的寶貴經歷,都是中國冰球發展邁出的一大步,也是中國冰球文化的一個新起點。
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