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跡’系列線下的指定門店,怎么沒有北京的,這合理么?”
在361官方社交賬號發布的新品預告下,有這樣一條粉絲留言。“軌跡”是361全球品牌代言人龔俊的專屬系列產品,這個年輕的偶像明星在微博上有近2000萬的粉絲,有著極強的號召力,微博動輒都有百萬以上的轉發。
“軌跡”也是361近兩年最重磅的產品序列,在最新發布的2022年財報中,特意提到,“繼2021年11月推出龔俊專屬系列“軌跡”1.0后,2022年6月“軌跡”2.0系列以及2022年11月“軌跡”3.0系列一經推出,再次引發搶購熱潮和銷售火爆的場景。”
但就是買不到,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這里的龔俊粉絲顯然消費能力要高得多。很多用戶是因為龔俊,才知道了361。不過也是因為龔俊,他們知道了361其實早就算是“撤離”了一線城市。
財報顯示,361現有的5480家門店中,一城市門店占比為4.6%。換算一下是252家,按照我們常說的“北上廣深”,一個城市平均應該有60家左右的361門店。北京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每家店對應的是35萬人,的確挺難找得到。
在小紅書的評論區里,擠滿了粉絲對361門店位置的吐槽。“深圳居然沒有店”,“上海市區找不到”,“北京什么時候才有一席之地”……
一、二線城市的粉絲不理解,為什么是一個“縣城品牌”請了他們偶像,“感覺好low啊”。而能買到貨的三、四線城市粉絲的感受也好不到哪去。
“今天去361店里,問:軌跡3.0上架了嗎?店員:什么機?我:軌跡啊!店員:衛衣?我:(崩潰)就軌跡系列,龔俊同款啊!”
“我家這小地方,去361門店,店員連軌跡都沒聽說過,一臉懵!”
在361最新的財報中,形勢一片大好。營業額上漲17.3%,毛利上漲14.1%,算是平穩“渡過”了疫情。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品牌越來越“下沉”。整體店鋪數一直在增加,但一線城市也一直在關店。2019年之前,一線城市的店鋪占比還在7%以上,2022年就變成4.6%了。
過去三年,相較于同屬國潮品牌的李寧、安踏等,361還是沒能走出“縣城”。在從業者和用戶眼中,這個品牌雖然越來越務實,但也越來越遠離中心舞臺。
361向左,安踏向右
實際上361的起點并不低。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產運動服飾品牌搭乘著“順風車”,都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361在其中絕對算突出的。2009年成功登陸港交所之后,迅速進入“狂飆”模式。店面開遍全國,僅2009一年,就增加了高達1423家門店。雖然361并沒有公布城市布局,但據行業人士稱,一線城市的主要商圈都有覆蓋,很多還布了多店。
快速擴張之后所引發的庫存危機也是必然事件。2012年時,361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了8000家。這并不是個體問題,整個行業都在瘋狂搶地盤,361當然不進則退。 361算是第一批調轉車頭,進入到關店去庫存階段的品牌商之一。這家公司整體風格偏務實,這從過往的諸多經歷可以看出。上世紀90年代,公司創始人丁建通把品牌名從“萬事樂”改成了“別克”,僅僅是為了讓公司聽上去更像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從而讓政府多批土地。
2013年上半年,361就合計關了601家店,也是那一批“關店潮”中,關店最多的一家品牌商。
事后看來,這個重要節點對于361來說有好有壞。但它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甚至影響到了創始人的商業邏輯,以及公司之后的商業路徑。
漫長的求生之路,伴隨著不斷地裁員、關店、處理庫存、折價銷售,這的確讓361擁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但也顯而易見地折損了此前消耗大量資源樹立的品牌價值,在消費者的心智里,361和“廉價”掛上了鉤。
直到2019年,361才逐漸回歸到庫存危機前的水平。也是在這個時間點,361的全國渠道布局基本完成,三線及以下城市成了它新的“基本盤”,超過七成。三年疫情,更是加劇了這個趨勢,從現在的狀態來看,361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店鋪數是有很大概率超過八成的。
361對外當然還是在樹立門店的品牌形象。走精品店,推動第9代形象門店的覆蓋率,關閉較小門店,在商場及百貨大樓開設規模更大的門店……不過,這與“渠道下沉”并不矛盾。
體壇經濟觀察記者在一些招商加盟網站上看到361的招商廣告,如果在地級市、縣級市開一家55平方米左右的門店,城市加盟總費用在12萬元左右。對于缺少商機的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創業者來說,門檻并不算高。
包括近幾年增長迅速,已經在財報中單獨呈現的童裝業務,也是一樣的擴張路徑。截至2022年底,超七成的361兒童門店位于三線及以下城市。
與此同時的是,安踏和李寧這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都在一、二線城市發力。安踏通過收購FILA、SPRANDI、KINKOW、Amer Sports等國際品牌,逐漸在一線市場積累了一定競爭力。李寧也借助國潮風,進入了眾多都市年輕人的選擇序列。
從某種角度上講,361在向左,安踏和李寧開始向右。
為何這么難買?
坐標武漢的“被喊小耿的老耿”想趁著休息日去361門店買衣服,支持自己喜歡的龔俊。但好多年沒買過361了,不知道門店在哪,以為挺多,便邊逛邊找。“從武商廣場找到江漢路,在大洋百貨、王府井百貨樓上樓下找了個遍,又在江漢路步行街走了個來回。”她一家門店也沒找到,只能空手而歸。
“累成狗”的不止她一個。家住大連的“橙柚鵝”想去361門店找龔俊的立牌“來一個激情合照”,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一家,竟然只是個換季優惠店,根本沒有龔俊元素。有網友吐槽,“西安才是追星‘盆地’吧,看中的361衛衣,線下門店都沒有。”
在小紅書上,曾有博主梳理過一份各個城市有銷售“軌跡”系列的全國線下門店清單,從門店分布來看,絕大多數聚集在三線城市。
“江西新余的361線下店是廣州、深圳門店的三倍,我能說什么呢?”“誰懂?!浙江唯一一家門店開在了臺州,就是在溫嶺啊!”……
好多粉絲不解,既然請了代言人,也不愁銷路,為什么不大面積鋪貨呢?
這可能也是跟現有的經銷體系有關。361并沒有公布直營店鋪和經銷商店鋪的比例,但行業共識是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品牌方更多選擇由經銷商開店。從毛利率也能看出來,361是40.5%,安踏是超過60%,安踏是行業公認的直營比例相對高的品牌。
軌跡系列的定價在100元到500元區間段,而361常規款的定價在100元上下,尤其是很多主力款都是兩位數售價。對于眾多的經銷商來說,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主要的賣點就是便宜,軌跡系列是有一定的經營風險的。所以,有可能在訂貨會上就不會主動選擇引進這個系列。
這其實也導致很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也買不到軌跡系列。“不是線下門店均有銷售嗎?”“難道小地方的孩子就不配追星?”……有購買需求,卻不好落地,361該如何解決這個尷尬。
這還只是現有渠道體系的一個問題而已。畢竟全國經銷商眾多,且每個經銷商又需要管理不同層級的加盟商,整個體系的標準化工作是個非常復雜的工程。
比如價格的統一性。Guan_n和男朋友去361線下店買衣服,挺基礎的版型,店員一掃價簽,562元。買回去在官網上一搜,原價279元,券后169元,“感覺挨坑了,心里不平衡。”
有網友在361門店買完一套衣服后算了筆賬,“今天一大早在官網一看,上衣掙我40,褲子掙我90,多花130塊錢。”
也有經銷商竄貨的。“361太讓人生氣了,昨天去門店買的鞋子280元,拼多多上一看有賣71元的。”
再比如服務的統一性。同一個城市,因為經銷商的不同,可能店里的產品就有較大區別。畢竟多數店面積不大,能陳設的產品有限。一些店里缺的款式,店員自然就不熟悉。消費者并不了解這些,會自然而然地認為361不專業。
這是個短期內都不可調和的“沖突”。361對外一直在講要升級店鋪,推動統一化管理,但如果店鋪分布得如此分散,而且都是由經銷商主導,那么361的掌控力到底有多強。
在財報中,361表示,將一直堅持“專業化、年輕化、國際化”的品牌定位,在滿足核心客戶需求基礎上,突破消費者圈層,擴大品牌影響力。可一個龔俊就暴露出了如此多的問題,361在享受著縣城“紅利”的同時,就必須面對這樣的“窘境”,商業都是有兩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