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追求運動的時代,跑步無疑是最簡單、最沒門檻的一項運動。從十年前的井噴,到如今泡沫散去回歸理性后的再次熱潮,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而開啟全新的健身模式時,跑步又成為了很多人最容易參與的運動。
有關跑步的賽事仍然五花八門,有關跑步的裝備一直在推陳出新,有關跑步的話題層出不窮,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議論和聚焦。有關跑步的人群也大浪淘沙般淘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當姚明出現在一場為跑步比賽做的推廣活動時,他曾說過,跑步肯定是世界的第一運動,任何運動都是以跑步為基礎的。他認為,在未來的中國,跑步是有機會可以和三大球的地位并駕齊驅。近十年過去,身為籃協主席的他已渾身乏術,沒再堅持跑步了。可受那時跑步熱潮影響,堅持下來的跑者大有人在,他們形成了中國跑圈最堅實的一股力量。
從小白到跑圈KOL:每年花費1萬+
跑步雖然看似門檻低,可當你從初階跑者躍級為中段,甚至資深跑者時,有關跑步的門道也會越來越多,有關跑步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大。投入時間,投入熱情,投入裝備,投入金錢,甚至有些人投入學費,投入各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付出。
伍玲跑步前,是在繁重的教學和家庭之間奔波。2015年,她下決心開始跑步。剛開始跑步,她幾乎不懂配速,不懂心率,不懂一切專業術語,就是一圈一圈地繞著武漢家附近的操場。
天賦加勤奮,讓伍玲很快在賽道上找到了一個講臺之外全新的自己。她在漢口第一次參加一場10公里賽,就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績。從此,跑道上的她開始不斷加速。跑步也從試試升級為了燃起她生活色彩的夢想。
跑步的第八個年頭,伍玲對跑步的投入更堅定了。現在的她PB是去年在杭州馬拉松創造的全馬241。對一位業余跑者來說,這幾乎已是天花板的成績,但她卻一心想打開240,這個運動健將的門檻。
為了打開240,伍玲從年初到夏天,兩次利用寒暑假參加曾經的“中國山地之王”魏彪組織的 IchallengLab高原集訓。這個年初成立的職業俱樂部集訓報名費是160元一天。其中包含訓練保障、飲食、住宿、康復等。作為俱樂部少有的女性跑者,伍玲在這里能和頂級業余跑者、上馬、廣馬冠軍的賈俄仁加交流,也能在跟不上隊時,聽到隊友的一聲聲“加油,頂住”。即使為此要交一筆看似不菲的集訓費,她毫不心疼。
盤點自己為跑步花出去的錢,伍玲說,雖然沒做過精細的統計,但每年1萬+保底。她說,相比于裝備,可能更大頭還是“參賽”,“報名費路費,住宿費等這些是開銷較大的部分。有時參加比賽比較多,這塊就會花的也多。”
但好在,成績夠優秀的伍玲已經開始“回血”。2021年在參加一項半程馬拉松比賽,她拿到了1.5萬的賽事獎金。“不僅有這一筆獎金,組委會還獎勵了男女冠軍共分一頭牛。這個比賽讓我記憶猶新。”大大小小的比賽下來,伍玲賺到的獎金雖然還不足以讓她“參賽自由”,但至少讓她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有了更足的動力。
對裝備而言,伍玲已經過了追求時尚,追求名牌的那個階段。對她而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對的選擇。剛開始跑的那幾年,跑量每個月也就100-200公里。所以一年三雙鞋足夠。但從制定詳盡訓練計劃后,伍玲的月跑量達到400-500公里,也就是兩個月需要換一雙鞋。一年要7-8雙鞋。再加上碳板跑鞋易耗,價格在四位數往上,所以對她來說,每年跑鞋的投入是最大一筆消費。
由于成績不錯,伍玲在前幾年還獲得過一家新興國內跑步裝備投來的橄欖枝,成為品牌摯友,為她解決了裝備投入的花銷。她說,有贊助后,她就把原本裝備上的費用用在購買營養品、采取放松手段等方面。她也深知,通過成績獲得更多品牌的垂青,自然是好事,也會給自己更正向能量的促進,向更好方向發展。但她也不會像很多跑步博主去刻意打造自己KOL的形象。在她心里,跑步就是自己熱愛和執著追求的夢想。“我想去為自己而活,圓自己的夢。”
疫情三年,有意無意中實施“消費降級”
疫情三年,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觀。而對伍玲來說,她覺得消費降級至少在她這里是不存在的。因為她消費觀一直以來就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最貴的”。
而對另一位生活在帝都的中年跑者吳一羽來說,消費降級,尤其是跑步方面的消費降級在他身上有了明顯的痕跡。
跑步十年,吳一羽告別了200斤的沉重形象,嘗到了可以放開吃喝的自由。單身時,他在跑步上的投入就是買自己心儀的各種裝備,“一個人賺錢,一個人花,一個月因為買跑步裝備,動輒一個月花三四千的時候也很多。”對于裝備,吳一羽從國外大牌到國內新品,他幾乎試了個遍。甚至一些國外很小眾的跑步品牌,他都愿意買來一試。
算不上嚴肅跑者,跑步對吳一羽來說想追求成績略為殘酷,即使跑了十年,他的全馬PB也沒進過330,而總在400甚至430晃蕩。但跑步似乎成為了他探索生活的媒介。打著跑步的理由,他去了希臘雅典跑馬,也報名名古屋、東京。回憶過往,吳一羽表示,以前自己每年借跑步的理由去玩的花費都要在3-5萬。
在2019年,吳一羽還報名了柏林馬拉松,幸運地中了簽。可惜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生活,柏林終究是沒去成,三年出去跑步的堅持也就此擱淺。那之后,人到中年的他也邁入了婚姻,家庭升級為三口之家。
單身時,吳一羽幾乎是月光,不存不攢。但疫情這三年,單位發生些變動,家庭開支又明顯猛增,讓他給自己跑步方面的投入不斷被壓縮。“就算月入2萬,可每個月光家用花銷1萬都根本不夠。去個游樂場,外面吃個飯,一天500-600就沒了。搞得自己都不太舍得買跑步裝備了,現在買跑步裝備都得攢攢再買了。”
雖然跑步成績一直屬于“跑渣”,但絲毫不影響吳一羽對運動的嘗試。他還從跑步邁到了“鐵三”、越野等圈子,“我沒什么成績的追求,跑步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別太胖。我也不只跑步,沒玩過的項目,都想嘗試嘗試。”
沒想到,入了“鐵三”才發現坑更大。騎行服得買,頭盔要買,鎖鞋要買,膠衣要買,泳鏡要買,自行車也得買。他的騎行自行車,雖然都只買了最標配的版本,可花費也在1萬元以上。鐵三比跑步更大的投入來自于報名費。吳一羽說,報一項馬拉松也就200元左右,但鐵三報名費幾乎都是近千元。而且去參加比賽的小眾地方酒店住宿都甚至翻倍到接近2000元一晚。
這些消費不斷升級,讓吳一羽參加的比賽越來越少,他表示,“雖然不得不接受消費降級,但今年也是剛開放,所以只報名了一場鐵三,下半年的比賽再等等看吧。參加的比賽少了,但還是希望自己能恢復單身時的習慣,哪怕一年出去一趟,跑個馬,旅個行,跟著家人跑跑看看,這種模式我還是想堅持一下的。”
更理性的消費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體育旅游符合消費升級對旅游產業業態的內在要求。馬拉松在百度指數穩步提升,顯示出馬拉松在民眾中的影響力和普及程度持續加深。而馬拉松+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數相較馬拉松更是多出了3倍多,說明人們在對馬拉松賽事進行選擇時會考慮旅游的因素。
一家主打體育+旅游業務的公司負責人曾有過這樣的調查結論——參與馬拉松線路的游客從推出馬拉松旅游這項服務后,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長。當然這是疫情之前的狀況。如今,雖然已全面開放,但昂貴的機票,簽證的難辦,還是讓包括吳一羽在內的跑者處在觀望狀態。
尼爾森發布的《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中國跑者年平均支出超過11000元。其實只要跑步和旅行掛鉤,可能每年過萬的消費都蓋不住。從曾經的消費升級到如今的不少人被迫的消費降級,有錢有閑的中產階層終不占主流,跑者對馬拉松的熱情經歷時間的淬煉在不斷改變,消費方式也會從過去的任性走向理性。
《中國城市體育消費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體育消費規模約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2.8萬億元。如今為了進一步提升體育產業促消費作用,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在想盡辦法不斷發力,讓體育消費成為撬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
眼下到秋天,比賽又將卷土重來,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又將按奈不住。該跑還得跑,該花就去花。雖然當下很多人的消費觀在逐漸改變,但對自己健康的投資,不該被忽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