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謝銳報道 倡棋杯和應氏杯一樣,采用應氏圍棋規則,其最大特點是:用時間來換取目數,在保留用時耗盡后,通過延時罰點的方式繼續對局。然而,剛剛結束的第18屆倡棋杯決賽兩盤棋,一概沒有延時罰點,甚至于連保留用時都沒用盡,任其白白浪費。
應昌期老先生在設計應氏棋規時,第一次明確樹立“時間也是目”的概念。最初規定每方3個半小時保留,而后延時罰點,每延時35分鐘罰2點,共有三次延時罰點機會,之后超時判負。應明皓接手后,多次在比賽現場看到有的棋手將延時罰點用至極致,比賽甚至持續到晚8點才結束,他覺得“罰點”過于便宜,遂修改為每20分鐘罰2點,而且僅有兩次罰點機會。
但令兩位應老先生始料未及的是,當今年輕棋手還沒等到延時,對局就已結束。此次倡棋杯決賽兩盤棋,對局結束時都在下午2點左右,兩位對局者羋昱廷九段和王星昊九段的3小時保留用時都還有盈余。
比賽從上午10點開始,每方3小時保留,正常進行的話,要到下午4點左右耗盡保留用時,進入延時罰點階段。然而,兩位對局者就像較勁般地落子飛快,保留用時只用4小時即結束對局。
快是隨手之源。這兩盤決賽對局中,羋昱廷都出現了難以置信的隨手失誤,尤其是第二局,放任對手沖斷白棋后局面頓時不堪收拾,一落千丈。當時但凡三思而后行,類似林海峰九段那樣“叩橋而不渡”,斷不至于出現這樣的超級失誤。
倡棋杯19年前創辦時,對局弈至晚8點都比比皆是。其時在中國棋院二樓對局,吃不上晚飯習以為常。可如今,別說吃晚飯,就是回家買菜做飯都綽綽有余。20年時間,僅此一項,變化不可謂不大。
何以至此?其實還在2012年第9屆倡棋杯決賽時,棋手“提速”即已凸現,當時陳耀燁九段和柁嘉熹九段的三盤棋都在下午四點前結束。當時AI尚未出現,他們的落子速度即已加快。原因是,他們對各種棋形變化都很熟練,不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長考。
自從有了AI后,棋手們對局時愈加提速。尤其是序盤,各種流行變化在AI的操持下皆成套路,“羋氏飛刀”下完即占據四分之一棋盤;有時候序盤下了數十手,有高手說“這都是我們通過AI研究過的變化。”用功與否,其標準是對AI熟練掌握的程度。
即便是趙晨宇九段、許嘉陽九段這樣公認的“慢郎中”,他們也不得不“提速”。亞運會圍棋比賽一天兩輪,三星杯選拔一天一輪,“慢”已成了公敵,除非想耗死自己。否則,在比賽普遍加速的大背景下,在AI賦予更多定式標準化答案的現實條件下,“慢”無異于自我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