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亞洲論壇
國際足聯最新推出,將于2025年上線的擴軍版世俱杯企劃(點擊這里),是國際足聯在1930年開辦男足世界杯,1991年開辦女足世界杯之后,推出的第三項旗艦性國際賽事,把世界杯這一王牌IP的運作模式移植到了俱樂部賽事上。
同時,國際足聯通過新版的擴軍版世俱杯,整合重組了旗下的幾個雞肋性的二線賽事。
比如,在推出新版擴軍版世俱杯的同時,舊版的世俱杯也沒有完全取消,而是換了一個馬甲上線——國際足聯洲際杯。
洲際杯——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
以前有個豐田杯——歐洲冠軍大戰南美冠軍,原名就是叫洲際杯。
我們整理一下這批國際足球競賽體系里,世界杯奧運會歐冠以下的二線賽事的脈絡。
脈絡整理開始。
先明確三個賽事
洲際杯(The Intercontinental Cup)1960-1979/豐田杯( Toyota European/South American Cup - abbreviated as Toyota Cup) 1980-2004
世俱杯 (FIFA Club World Cup)(舊版)(2000, 2005-2023) (新版)(2025 ——)
國際足聯洲際杯 (FIFA Intercontinental Cup) (2024——)
最早版本的洲際杯是歐洲足聯和南美足聯牽頭搞的,1960開始舉辦,皇馬是第一屆冠軍。借著日本經濟黃金期的東風和足球在日本推廣的熱潮,豐田于1980年作為大贊助商介入,冠名了這項賽事,并把原來的主客場兩回合制改為在東京中立場地進行的單場決勝制。
這是1981年第二屆豐田杯,歐洲冠軍利物浦對巴西冠軍弗拉門戈的海報,主角就是后來成為日本足壇名宿的弗拉門戈核心濟科。
豐田杯早期在國際足球俱樂部賽事版圖中地位很高,象征俱樂部賽事中歐洲南美兩大山頭泰山北斗之間的較量。但隨著歐洲俱樂部賽事的迅速發展,歐洲足球的中心地位日益凸顯,南美俱樂部賽事的地位逐漸弱化為歐洲足球的球員原料產地。隨著歐洲南美的俱樂部水準逐漸失衡,豐田杯賽事逐漸一邊倒,南美冠軍在陣容星味上無力和歐洲強隊抗衡——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間,歐洲俱樂部贏了8次,只有博卡青年于2000年(贏了皇馬)和2003年(贏了AC米蘭)贏了兩次。南美足球的失色讓豐田杯的吸引力遠遠落后于一場普通的歐冠淘汰賽——因此洲際杯,或者說豐田杯,在最后幾年高度雞肋化,站在贊助商的立場,也有產生了和國際足聯合作,改革豐田杯的考慮。
而在洲際杯創立早期的1960年代,就有是否讓國際足聯介入,主管洲際杯的討論(主要是因為早期的洲際杯比較無序和野蠻),當時國際足聯內部也有考慮,基于這個洲際杯,建立一個洲際性的俱樂部大賽,讓歐洲南美外其他大洲的冠軍俱樂部加入。法國《隊報》等機構也紛紛提出方案,希望參與組織一個由國際足聯牽頭的洲際俱樂部冠軍賽事。
不過由于歐足聯抵制,而且歐洲球隊本身對洲際賽事就興趣不大(洲際杯早期,歐冠冠軍經常放棄參加洲際杯比賽,由亞軍之類的球隊替補頂上),國際足聯的洲際俱樂部冠軍賽事方案一直沒有實際的推動。
進入了90年代,國際足聯重啟了舉辦洲際俱樂部冠軍賽事方案,當時成功主辦了首屆女足世界杯的我國還是國際足聯首屆洲際俱樂部賽事方案的候選東道主之一,不過最后還是決定在足球王國巴西舉行。首屆賽事的總獎金為2800萬美元,電視版權費用為4000萬美元。
2000年,這一考慮了30多年的洲際俱樂部冠軍賽事上線,官方名稱為世俱杯(FIFA Club World Championship),于2000年1月5日在巴西開幕。兩支南美球隊,兩支歐洲球隊,一支北美球隊,一支非洲球隊,一支亞洲球隊,一支大洋洲球隊——共計8支球隊分兩組進行比賽。歐洲的代表為1998年的豐田杯冠軍皇馬和前一年的歐冠冠軍曼聯。亞洲的代表為前一年的亞洲超級杯冠軍利雅得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曼聯是唯一一家同一個賽季參加了豐田杯和世俱杯的球隊。1999年11月,曼聯擊敗了帕爾梅拉斯,獲得了豐田杯冠軍。
那屆賽事兩支歐洲豪門可能是因為戰意不足,表現一般,曼聯被小組淘汰,皇馬雖然進了淘汰賽,但僅獲得第四名。決賽在兩支南美代表隊之間展開——巴西內戰,科林蒂安在馬拉卡納球場通過點球大戰擊敗了達伽馬,獲得了首屆世俱杯冠軍。
這是前一年歐冠冠軍和豐田杯冠軍曼聯在首屆世俱杯小組賽中和墨西哥內卡薩1:1戰平,貝克漢姆這場比賽被紅牌罰下,曼聯小組賽被淘汰。內卡薩在三四名決賽中又通過點球大戰擊敗了皇馬,獲得了首屆世俱杯季軍。
由于贊助商和資金的問題,原定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二屆世俱杯取消,這一賽事之后停辦了一段時間。
在2004年豐田杯結束后,國際足聯收編了洲際杯/豐田杯,裝入了“世俱杯”的外殼中。2005年11月,第二屆世俱杯開始,照例由豐田公司贊助冠名(但在中文世界中,這個賽事就叫做世俱杯,不叫做“豐田杯”了)。
2004年,波爾圖點球大戰擊敗了哥倫比亞的卡爾達斯,獲得了豐田杯冠軍
重啟的世俱杯在日本進行——這點和豐田杯一致,六大洲際足聯各出一支代表隊參賽。和采用了小組賽賽制的首屆世俱杯不同,為了縮短比賽日程,不占用歐洲豪門太多的時間,6支球隊就直接進行單場淘汰賽制,當年的歐洲冠軍利物浦和南美冠軍圣保羅首輪輪空,直接進入半決賽——這一賽制一支沿用到今天。第二屆世俱杯決賽,圣保羅擊敗了利物浦,獲得冠軍。
2005年,世俱杯重啟,代替了原來的豐田杯
第三屆世俱杯同樣在日本進行,從這屆開始,世俱杯的官方名稱和世界杯統一,由FIFA Club World Championship改為FIFA Club World Cup, 南美的冠軍巴西國際隊擊敗了歐洲冠軍巴塞羅那,實現了南美球隊(或者說就是巴西球隊)在世俱杯上的三連冠。
第四屆世俱杯,歐洲球隊終于首次問鼎——AC米蘭在決賽中4:2擊敗了博卡青年,把世界俱樂部冠軍頭銜帶回了歐洲。
從2005年第二屆世俱杯起,世俱杯平穩地按慣例每年舉辦一次,大多屆比賽在豐田公司的大本營日本進行,偶爾會在中東北非進行(阿聯酋,卡塔爾,摩洛哥),這個版本的世俱杯一直延續到目前2023年的最后一次。
2014年,豐田公司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冠名,中國企業接手。
2017年,國際足聯正式官方蓋章承認了老版的豐田杯,在官方定義中把世俱杯和豐田杯合二為一,認為豐田杯是世俱杯的前身。
總結: 目前版本的世俱杯, 2005年第二屆世俱杯到2023年第20屆世俱杯。這19屆賽事賽制基本都差不多,各大洲冠軍及賽事舉辦地代表俱樂部參加,歐洲/南美冠軍前面輪空,直到半決賽才會加入——這也是考慮到歐洲大俱樂部繁忙的賽程,因此盡可能把比賽減到兩場,以縮小對歐洲大俱樂部的賽事壓力。
而國際足聯在吉達大會上公布了擴軍版32隊世俱杯(2025年開始4年一屆,從賽事時間上代替了已經雞肋化的聯合會杯)之后,還是保留了原有的世俱杯賽制——2024年開始,設立“國際足聯洲際杯” (FIFA Intercontinental Cup), 每年一屆,年底舉辦,由當年各大洲冠軍參加。賽制和原來相比,還是有微調——先進行預賽,最后三隊去賽事舉辦地(未定)進行決賽。和原來世俱杯相比,歐洲冠軍在“國際足聯洲際杯”可以直接進入決賽,參賽數量從兩場縮減為一場。
2023年12月,曼城連勝浦和紅鉆和弗盧米嫩塞,捧起了末代舊版世俱杯,如果曼城本賽季歐冠衛冕,明年年底去參加洲際杯,只踢一場就行了。
這可能也是因為國際足聯在設立了擴軍版世俱杯之后,對歐洲豪門做出的妥協——2025年開始,每四年要參加國際足聯的新版世俱杯比賽,但代替老版世俱杯的“國際足聯洲際杯”,當年的歐洲冠軍可以像豐田杯一樣,只踢一場比賽。
兜兜轉轉,洲際杯-豐田杯-世俱杯-洲際杯,這個洲際冠軍對抗賽終于回到了原來的名稱,從賽制上,這個比賽像是前世俱杯時代(洲際杯/豐田杯)以及老版世俱杯的混合,歐洲冠軍可以直通決賽(豐田杯模式),其他大洲冠軍需要先踢預賽(老版世俱杯模式)。
而新版的世俱杯,雖然名稱和老版的世俱杯是同一個名字,但可以理解成這實際是一個新的賽事——俱樂部版本的世俱杯,4年舉行一次,每四年周期各大洲的精英球隊參加,名額分配參考世界杯。同時順便廢除了雞肋化的聯合會杯,把空出來的比賽時間(世界杯前一年北半球的夏天)和比賽地點(一般來說是第二屆世界杯的主辦國,作為世界杯的彩排)用來辦這個新版的世俱杯。
雖然國際足聯還沒有正式決定,但實際上,這個新辦的“洲際杯”(帶FIFA的標簽)和原來的洲際杯(不帶FIFA標簽)/豐田杯/世俱杯是一個賽事,就是年度的各大洲足聯冠軍隊在年底打擂臺。
洲際杯(1960-1979,其中1975和1978年未舉辦)- 豐田杯(1980-2004)- 世俱杯(2005 - 2023)- FIFA洲際杯(2024 - )。
而新版的世俱杯實際上是一個新的賽事,繼承關系上,其實2000年的首屆世俱杯可以看成是新版世俱杯的前身(那一個賽季也是唯一一次同時存在世俱杯和豐田杯)。這個賽事采取賽會制,小組賽+淘汰賽結合(2000年首屆是8隊,2025年開始就是對標32隊時期的世界杯,32支球隊參賽),4年舉行一次。2025年世俱杯在2025年夏天舉行,持續29天,長度和卡塔爾世界杯差不多。
2000年首屆世俱杯(8隊) - 新版世俱杯 (32隊)(2025 - ,4年一次)。
聯合會杯(國家隊為主體): 1992- 2017, 共舉辦了10屆,壽終正寢,讓位給4年一屆的新版世俱杯。
國際足聯正式推出新版世俱杯
脈絡整理結束。歡迎一鍵三連,以上材料作為各位讀者理解國際足聯旗下這些二線賽事,尤其是新版32隊世俱杯企劃的輔助手冊,順便可以抄送足協和有志參加新版世俱杯的中超強隊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