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
為何“意超”四家,即意甲上三家加上羅馬,會在此刻動議意甲削減至18隊?
道理很簡單,迫在眉睫。
下賽季,歐冠就將全面推開新賽制,首先是一個混合型瑞士制大循環,8場比賽保底,如果不能名列前八直接出線,第9至第24名還要再打兩回合附加賽,拼一拼最后的出線名額。跌入這個區域的球隊,要比往年歐冠多踢4場更激烈兇險、更不可測的比賽。
以目前意甲實力,除了國際米蘭有希望直接以前八身份晉級之外,其他球隊大概率會落入9-24這個區間,再不減負,會被意甲自身的垃圾比賽拖垮的。
以目前意甲成績最好的國際米蘭為例,去年他們歐冠挺到決賽,意大利杯奪冠,意味著各條戰線都到了最大的滿負荷。意甲38場,歐冠13場,意大利杯5場,再加一場超級杯,全年57場,這可被視為目前意甲實力最強、板凳深度最厚,而且是最善于輪換的主帥調整下取得的極限。
然而現實條件絕無可能這么完美,況且歐冠改制擴軍,獎池更加豐厚誘人,別國豪強也在虎視眈眈。為了確保歐冠成績,面對必然出現的大規模傷病潮,必須加大投入,引進更多有戰斗力且能立即發揮作用的球星,加厚替補陣容,并且進一步加大輪換力度,才可能在更激烈的歐冠中立足。
這就顯得意甲多出來的4場毫無意義。如果歐冠前出戰這些在保級邊緣打滾的球隊,使幾分力是很頭痛的。通常弱旅一定是粗野兇悍、破褲子纏腿的踢法,強隊不堪殺傷之苦,為了盡早按死對手,盡快消滅懸念,必須上來全力以赴,爭取盡早取得兩球以上領先優勢,然后放出替補,以控制型踢法減少消耗,把剩余時間走完。
然而面臨即將到來的歐冠,陣容肯定又不得不輪換。以現在歐冠的激烈程度,主力陣容輪換1/3尚嫌不夠,必須得輪換至少一半。如何取舍,對歐冠隊而言成了大學問。
意甲減負,是唯一現實可行的辦法。
但是,減負投票破產。此事最大的笑話是減負方案從各方面角度看,都是在照顧豪強利益,可是豪強們是怎么會認為,你才4票,人家手握16票的中小聯盟,會為了豪強利益讓步,在毫無補償的情況下同意減負,增大自家保級風險,割自己的肉滿足豪強的?
這就好像阿涅利搞歐超。他是怎么會覺得,在歐足聯緊緊抓牢各種資源權力,歐超內部也還存在分歧的情況下,只要歐超大旗一打,天下傳檄可定的?
本質上,意甲減負投票之爭,就是人類社會宏觀階級利益沖突在足球、在意甲這個微觀領域的再一次體現。在充滿階級斗爭的歷史長河中,門閥對寒士、地主對佃農、資本家對勞工、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乃至足球領域的世界杯名額分配歐美對亞非,早就演繹過無數次了。
這種沖突,不管承平多久,是一定會出現的,而且承平越久,越會出現,一定會出現階級分野。意大利足球經過歷史的篩選,幾大豪門因為得到財閥的支持,憑戰績、財力、影響力、球迷數量,浮出水面,用中文網絡的創造性詞匯,喚作“底蘊”。而大量在破產邊緣掙扎的中小球隊,毫無“技戰術”可言,每天考慮的就是茍活,保級,一看不行換教練。
不管歐冠、歐超如何誘人,獎金遠超本土聯賽,它也只是球隊的“毛”。聯賽,永遠是一支球隊的根據地,是球隊任何情形下的保底基本盤,是它的“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只有在聯賽形成“共同富裕”,豪門才會獲得中小聯盟的支持。這個道理,意大利就是想破腦袋也難以接受,所以意大利足球才會經年累月地陷入無休止的爭吵、內斗、分裂中,根本無力重振。
這方面,英德足球之所以占優,某種程度上就是“體制問題”。英超草創之時,雖然只有六家,但它通過做大基本盤,實現了共同富裕。而拜仁則會從德甲大局角度,主動幫扶那些貧弱俱樂部,真正盡到了一個帶頭大哥的責任。
要實現減負,首先豪門必須讓利,擺出足夠的誠意,為中小聯盟的利益著想,才可能達到目的。比如,從歐冠獎金中分出部分精準扶貧,或成立托底基金,對降級隊實施托扶政策,或在轉播費分配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聯盟的讓利力度。
這也就是“先富帶后富”,富裕的意甲豪門,帶動那些貧弱的中小聯盟。
然而,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先富帶后富”只是一種幻想。芝加哥學派的帶頭大哥佛利民一直在吹噓,你讓財閥、資本家撒開了賺,他們賺錢賺齁兒了,自然會“漏”一點出來,讓勞動人民跟著沾光。
有分教,這還有個講,喚作“涓滴效應”。
按照這種理論,意甲窮棒子們就該大力削減意甲名額,兩個太少,最好再減兩個,恢復16隊制,這樣豪門負擔大為減輕,歐冠賺錢不就方便了嗎?而豪門去歐冠賺齁兒了錢,自然會“漏”一點給中小聯盟的。
可惜,人類歷史已經證明,你讓財閥、資本家“先富帶后富”,到頭來一定就是緣木求魚,與虎謀皮,奪泥燕口,削鐵針頭,鵪鶉嗉挖豌豆,蚊子肚刳脂油,威尼斯猶太人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