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籃球編輯部
2024年,《體壇周報》重啟媒體人CBA常規賽獎項評選。共向75位媒體人發出邀請函,64人回復表示樂意參與,最終只收回有效選票29張。個中緣由,艱難險阻,不值一提。
雖然此次活動險些被攪“黃”,但在常規賽季結束后的第一個周一,我們還是榮幸地刊發由29位媒體人選出的2023-24賽季CBA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最佳防守球員、最快進步球員、最佳新秀、最佳教練以及外援MVP。
與CBA官方的獎項評選相比,我們的這個“野榜”有以下幾個主要區別:第一,最佳新秀的評選范圍,僅限于2023-24賽季首次亮相CBA的國內球員;第二,我們并不設置候選人名單,只要求得票球員或教練,需至少出戰或執教26場以上常規賽;第三,此次評選的參與者都同意實名投票,并允許我們將每個人的選票公之于眾。
投票人實名參與、將選票全數公開,NBA從2017-18賽季,走出了這一步。這樣的舉措,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事件。比如上賽季,起初公布MVP評選結果時人們發現,約基奇得到了全部100位評委的99張選票。查爾斯·巴克利在TNT的《NBA內幕》節目中吐槽:“有一個人,我還不知道這個傻瓜的名字,居然沒有把約基奇投進賽季前5人!這樣的人不應該獲得投票資格,這個傻瓜!”之后公布評委選票時人們發現,是名嘴馬克·杰克遜漏掉了約老師,原因是他把MVP那一欄看成了最佳陣容。
或許是害怕出現類似問題,CBA官方的獎項評選不但拒絕公布投票明細,還要按照累計貢獻值框定各獎項候選人,再讓投票者在既定范圍中進行選擇。很多人把這樣奇特的評獎方式怪在算法和數據頭上,實際上,只要有框定候選人的需求,就肯定得先借助于數據。真正值得探討的是,為什么一定要先框定候選人再讓投票者從中選擇?為什么不能信任媒體人的專業操守,讓他們在所有球員中直接海選?如果CBA官方對媒體人的信任程度不足,那就更應該讓投票結果實名制,由公眾來監督和約束投票人的行為。
《體壇周報》曾于2021年獨立評選CBA獎項,并對官方評選的程序提出質疑。此次重啟評選,目的并非制造爭議,博取眼球,而是希望在提升CBA聯賽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同時,能夠以更嚴謹的邏輯、采取更科學的程序和更透明公開的辦法,進行CBA獎項的評選。
在向各位媒體同仁發出邀請時,我們鄭重寫下了八個字:摯誠公正、風雨同舟。我們相信每一位受邀評委的專業精神和公正態度,這讓他們可以坦然公布自己的選擇;我們也相信,在中國籃球、尤其是中國男籃的寒冬,我們可以同舟共濟,頂風冒雪,攜手向上。我們的力量的確微薄,但我們仍有對抗寒冬的熱情。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夜里發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只是向上走,不理會冷笑和暗箭。”
距離上一次我們獨立評選CBA獎項,已經過了三年。我們想要繼續做下去,每一年都做下去,愿這些微小的力量,可以匯成我們的聯賽無法被割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