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也許并非偶然性巧合,《法國足球》公布了金球獎投票明細,算是給羅德里與維尼修斯之爭向公眾有了一個交代,與此同時,曼城似乎并沒有旗下出了第一位金球獎的喜悅,球隊在瓜迪奧拉麾下史無前例四連敗,去歲三冠王、今年金球獎之后,瓜迪奧拉的曼城正處于一個微妙的節點上,一方面,羅德里的金球獎是對瓜迪奧拉對曼城所傾注心血的肯定,另一方面,無論球隊成績還是球員個人榮譽都已經達到無可超越的頂峰,出現自然性滑坡,無論瓜迪奧拉本人所流露出的情緒,和曼城球隊的心氣,似乎都給人以動力不再之感。曼城是否還會這樣繼續下去,如何繼續,瓜本人是否會另覓動力源泉(說白了,換個地方),當然令全球媒體趨之若鶩。
羅德里的獲獎,爭議不會馬上消停,他與維尼修斯差距確實很小,多少說明大量投票人的猶豫。歷史上中場獲獎并不鮮見,但通常是給予那類獨領球隊的指揮家,一人就讓球隊產生質的飛躍,如普拉蒂尼、齊達內,或是在重大關鍵戰役中,有爆發性的發揮,如內德維德、卡卡、莫德里奇。比起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個人豐碑、至少書寫過屬于自己一頁的歷史巨星,羅德里少了一點星味,即使與同為西班牙人、卻因與梅羅同時代未獲金球獎的哈維、伊涅斯塔相比,他也少了一點“大師風范”。
當然,羅德里作用非常重要,數據也非常好看,但他又不是重要到球隊少了他就下了一個檔次,而這恰恰是那些歷史巨星的基本特質。歐洲杯決賽,羅德里上半場傷退,西班牙反而下半場打開局面,而且依然全場穩控大局,一點不受影響,一方面這是西班牙足球人才豐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羅德里不是“那么重要”。
與指揮家們相比,羅德里更像個優秀的工具人,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少了他,產品質量會受影響,但不妨礙整個系統依舊運轉。
這樣的工具人,或者說這樣的優質零件,是瓜迪奧拉以及西班牙整個體系長期方向性培養的結果。但是,對于這類方向性產品,還是有很多不服、質疑的聲音,不光是大量金球獎投票人對羅德里的猶疑態度,至今仍有許多踢球的名宿嘉賓,對這一類體系相當排斥。
埃夫拉就非常典型,他的言論代表了很對瓜迪奧拉反感的人:這樣的體系,從青訓營開始就定向塑造,一個個小羅德里都成了傳球的工具人、機器人,門將也要當10號,后衛優先培養的不是鏟搶、頭球、卡位、預判等防守基本功,前鋒不考慮搶點、盤帶、射門天賦、位置感,而是,傳!
不這樣踢,在青少年球隊里就會被教練自然淘汰,小羅、阿扎爾這種“玩性”很濃的球員消失了,所有人都成了工具人,都成了傳控鏈條中的一環。
同質化確實不是好的跡象,但這是不可避免的,道理很簡單——贏家總是被模仿的,誰都希望學習贏家的秘訣,所以同行們都在抄瓜,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問題——缺乏創造力,失去不同類型的天才,本身并不是瓜迪奧拉的錯,或者說這套體系下的必然趨勢,而是其他人模仿學習抄襲的結果。
被模仿、推崇、抄襲,瓜當然不是第一位。足球史上,經常出現大贏家被群起效仿,進而形成一種時代特色,就如同現在人人都在模仿瓜的傳控體系一樣。
比如,60年代后腰出現,進而演變為防守足球,就形成這樣一個時代——當時米蘭雙雄憑借這樣的戰術體系,在歐冠上取得巨大成功。但這類踢法反作用就是,過于強調防守,只求1比0,一開場就陷入死守之中,讓比賽了無生趣,這段歷史曾被稱為“黑暗時代”,直到米歇爾斯、克魯伊夫的出現,全能足球的興起,打破了這種“黑暗”。
9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薩基在AC米蘭的成功,使得中場緊逼風行一時,實際上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踢法的痕跡——將近20名球員擠壓在中場二三十米,搶逼圍對搶逼圍。對手傳穿越球怎么辦?造越位!大量造越位,這需要后防高度默契統一,機械性地執行精密指令,而以巴雷西為首的米蘭防線就做得到這一點,成為當世佼佼。
但這種踢法異化的結果是,中場完全陷入絞肉模式,彼此好勇斗狠,大家以兇對兇,拼肌肉、拼力量,60年代的單后腰延申到三后腰,球場每一寸都堵上,不讓對手發揮,最后也變得極端無趣。
直到瓜迪奧拉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僵局。
所以,今天的傳控悶局,大量工具人球員缺乏靈性,傳控異化變得冗長乏味,這些都無需過度擔心,足球就是這樣,每次當看似陷入僵局時,總會孕育著下一次的突破,新的贏家再度被群起效仿,進而形成新的潮流。
文/安倚劍